“快遞員變得越來越懶了。”不知從何時開始,網絡上關于小哥的指責聲日漸增多。
618期間有數據顯示,近7成快遞員遭到投訴,其中大部分緣由為不送貨上門。“又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成為當下快遞小哥的真實寫照。
真的是因為小哥變懶了嗎?讓我們先來看一個小哥的自述:
2016年,我從河南來到廣州。第二天就到一家快遞公司的網點上班了。早上6點起床,7點半到站里,把當天要送的快遞裝上車出發(fā)。我是新來的,分配在海珠區(qū)新港村,最開始我一天的快遞量是100個左右,沒有低于80個。
公司要求很嚴格,每個快遞都要打電話,挨家挨戶送上門。第一個星期很崩潰,每天打100來個電話,加起來差不多1個小時都在打電話,手機都是燙的。
10個客戶有10種情況
一打電話,問題就來了,每個人接電話的情況都不一樣。 每天都有10來個人,電話是打不通的,打通了也沒人接。這是最頭痛的。只好按地址找過去。一敲門,才發(fā)現家里是沒人的。
還有些人當時沒接到電話,又打回過來說剛才下樓買東西,現在可以送了。但我們是有線路的,我已經騎車走了,還要繞回來。其他人的快遞只能在車上等著了。
打通電話的,差不多有一半的人白天都在上班。也有人白天上班,讓我晚上再送。晚上10點多去敲門,經常發(fā)現人又不在家了。
一天下來,打完電話順利送上門的,還不到一半。剩下一半多都會有各種狀況。
到了第二年,一天的快遞有150件左右??课乙粋€人跑,就算不吃不睡也送不完。怎么辦呢?
電話打不通的,我也只能先放在柜子里了。有些熟悉的,我也不打電話了,直接送上去,還能節(jié)省一點時間。但重的東西,容易壞的生鮮水果,我一定會送上樓。除非客戶主動說放在柜子里。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投訴電話就多了起來。主要是埋怨快遞在柜子里,沒有送上門。
到了去年,快遞量更大了,基本一天都是200件以上,而且數量還在增加,我已經很少打電話了。
有些客戶會說我變懶了,服務變差了。如果我一天打200個電話,花上2個小時,其實也能做到。但是這樣很不劃算,2個小時可以送多少快遞,打電話耽誤的時間,可能就是很多人等著我送快遞的時間。
更重要的是,電話打完了,客戶的要求我也滿足不了,這才是最根本的。只要有一半人讓我送上樓,我就做不到,送了前面的,后面的當天就送不到了。留到第二天吧,客戶著急會來催,而且第二天又有新的快遞進來,量就越滾越多了。簽收率不達標,又面臨各種罰款。
招到小哥會越來越難
“怎么外賣員可以送上門,快遞員就不行呢?”看到每天穿行在大街小巷的外賣小哥,不少人也會產生類似的疑問。
當然,行業(yè)屬性不同也不能完全進行對比。從收入來看,外賣小哥平日每單收入為5-7元,在下雪下雨極端天氣一單實際收入可達15元。而目前大多數快遞公司快遞員的每單派件費還不到1元。
無奈之下,從送快遞轉行送外賣,一度也成為一種潮流。也有不少網友反映,為什么不能像滴滴司機那樣,對快遞小哥進行打賞,鼓勵他們送貨上門。
話說回來,即使沒有外賣行業(yè)的吸引力,快遞員低工資、超負荷、高強度勞動的生存現狀,也導致了快遞員流動性非常大。正如前幾年不少人擔憂的,現在快遞公司面臨的最大困難不僅是如何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而是如何招到更多的快遞員。
客戶每次投訴,上述小哥表示,聽得最多的就是:“不要跟我講理由,那些都是你們的問題,關我什么事,我就知道快遞應該送到家”。
他們道理是沒錯的。那是我們錯了嗎?
這位小哥說,打算堅持到年底,不行就逃離這個行業(yè)了。他說,靠快遞員來送是做不到的,靠機器人,或者管道直接通到家里,包裹自己跑過來。那要很久以后吧,而且快遞費肯定很貴才行。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