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貨改要應對民眾期盼,是改革路上的一道難題。鐵路票價從1995年以來保持“一成不變”,低運價和管理不善造成鐵路的巨額虧損,于是一些專家猜想鐵路必“漲票價”,一時間在網上吵得沸沸揚揚,“鐵路票價”成了公眾熱議的話題。長時間公益性原則表現突出鐵路要“漲價”,多數人持反對意見,鐵路要按市場需求提高票價,在短期內無疑是行不通的,會召來諸多指責和謾罵,而“低價”又意味著虧損,這時候有網友站出來為鐵路“打抱不平”,曬出1997年至 2012年數張北京西到武昌的鐵路臥鋪票,票價常年維持在280元。
“物價飛漲的今天,有一樣東西15年沒漲----火車票”,鐵路提速不提價,多數網友直呼叫好。 低廉的票價吸引多數旅客選擇鐵路出行,在供給無法擴大的情況下,一票難求的局面一次次上演。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要想在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占據重要的地位,當然不能鼠目寸光,為了效益摒棄公益性原則,鐵路需要立足長遠,不斷向市場化方向發(fā)展,在追求“效益”和“公益”上找準平衡點,虛心向民航這樣轉型成功的企業(yè)取經,建立更為健全的運輸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來適應靈活的營銷運營體系,在改進和提高鐵路服務質量,規(guī)范服務管理上下功夫,把為民、便民作為公益原則的宗旨進行招商引資,拓展鐵路多元化經營理念,加快行業(yè)市場化轉型,努力實現鐵路改革“效益”、“公益”雙豐收。
改革是順應社會時**展的必然表現,十八大三中全會啟動以來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鐵路作為改革大潮公共交通中的宏大基礎建設,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浪中摸準“石頭”,逐漸認識和掌握“過河”的規(guī)律,在動蕩的市場經濟中站穩(wěn)腳跟,在眾說紛紜的公共關系中重塑良好的企業(yè)形象,就要通過揪住政企分開這個“牛鼻子”,在轉觀念、改體制、換機制上啃“硬骨頭”,不斷向鐵路深化改革要紅利,從經濟體制和生態(tài)文明、**法制、文化體制、廉政建設等方面顯現改革成果。
作者:物通網